首页>检索页>当前

托起乡村“智”富梦

发布时间:2024-05-27 作者:王志鹏 蔡丽丽 朱雪融 刘莹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安徽大学黄林生、赵晋陵教授课题组指导的作物“守望者”团队利用遥感技术,为当地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仪器和方法,有效帮助当地农民实现节本增效;在安徽省阜阳市,方泽民教授团队开发生物新技术,因地制宜将堆积的大量酒糟“变废为宝”,做到先种蘑菇后喂牛;沙文教授带去土壤元素便捷式检测仪器,让种植户精准把握土壤状况,帮助蔬菜种植户付少金达成科学施肥的心愿……在广袤的江淮大地,越来越多的安大人带着技术和装备,加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队列中,让丰收的底色更加亮眼。

智能监测 做庄稼的“守望者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我从小就知道,病虫害给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张寒苏介绍道,“病虫害发现不及时、防治不精准,是作物病虫害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大痛点。”

2018年,张寒苏加入学校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黄林生、赵晋陵教授课题组,组建作物“守望者”团队,攻克病虫害防治难关。

在黄林生、赵晋陵、翁士状等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员多年持续下乡展开调研,从病虫源头开始抓起,耦合作物生物学特征、遥感、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创建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预测一体化防治体系,为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关于病虫害发生的早期先验知识,同时结合植保无人机飞防,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的农药喷洒方案,大幅降低了病虫害危害,实现绿色防控。

依托中心良好的平台支持,系统已在安徽舒城、蒙城成功展开实地运行。数据显示,与前3年平均相比,项目实施后的小麦单产增加12.4%以上,弱筋小麦优质达标率75%以上,水肥利用效率提高6.3%以上,总体经济效益提高7.2%以上。其中在亳州市蒙城县有效推广面积达25.2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亩增产31.8公斤,增加总产801.36万公斤,每亩节省农药25mL。

“我们一直关注并致力于用科技解决农业问题。赵晋陵教授团队侧重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开发了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规范化,农业面源普查、调查、监测、分析决策等功能。翁士状副教授团队基于微纳传感与增强拉曼技术实现作物和农业环境胁迫因子的快速灵敏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黄林生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中心的平台和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中心目前已获得4项“互联网+”国赛银奖。

巧用微生物 废弃物“变废为宝”

2017年,阜阳市畜禽养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泽民寻求帮助,希望可以利用微生物对酒糟进行开发,提高在牛羊养殖中的饲喂量,降低养殖成本。

原来阜阳周边酒糟产量较大,营养丰富且价格便宜,可用于喂牛。但从酒厂直接拉来的酒糟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牛食用后难以消化,一头成年的肉牛每天摄入不能超过5斤。同时,酒糟使用量小也带来占地堆积、发霉腐烂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酒糟中的木质素含量,我们想到用真菌对木质素进行分解,得到大量的菌丝蛋白和菌丝多糖,这样牛不仅可以吃得更多,多糖还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方泽民团队完成了以酒糟为基质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饲料化技术开发,实现用酒糟种植蘑菇降低酒糟中的木质素含量。原本廉价的酒糟先用来种平菇,后用来喂牛羊,一举两得实现双增收。实验数据显示,利用开发的转化技术,用酒糟种植的平菇可以提前10天出菇,一头成年肉牛每天可摄入18斤左右酒糟菌渣,生长速度可达3—3.5斤/天,高于对照2—2.5斤/天。

近年来,方泽民还积极开发菌肥,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发酵,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目前,团队已完成新颖真菌菌肥的第一批大田实验,开发的菌肥可显著促进番茄等农作物生长,提高番茄品质。在实现量产后,使用菌肥预计可大幅降低种植成本。

研发便携装备 农民变身“科学家”

作为安徽省科技厅派任的科技特派员,从2021年起,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沙文连续3年深入六安市叶集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在走访调研中,沙文发现当地的种植户施肥多凭经验,不了解土壤实际情况,恰好沙文此前多年从事土壤元素检测科研工作,他主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便携式土壤元素检测仪”教给农民使用。

“通过检测仪,我们可以知道土壤里缺少什么元素,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避免浪费,同时蔬菜也能长得更好了。”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蔬菜种植户付少金竖起了大拇指。

沙文在六安市叶集区帮扶期间,高频率地与种植大农户进行深入、贴心的交流,就他们在智慧农业布局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出谋划策,给予解决方案。孙岗乡双楼村种植大户张国龙承包了300亩山地,主要用于种植碧根果等作物,但叶集山区地势坡度大,人工灌溉费时费力。沙文与其进行沟通后,带领团队为其设计了一套自动灌溉系统,帮助解决山区灌溉难问题。

近年来,沙文将目光投向了农业便携式装备。市面上常见的大型色选机通常价格在数十万元以上,普通农户难以承担,但农户又有筛选谷物杂质的实际需求,于是他便萌生了研发小型色选机的想法,几万元的价格让农户都能买得起,用得上。

2019年起,他带领研究生张天阳等学生投入色选机的研发中,他们的作品《万里挑一——高精度色选机世界开拓者》在2023年首次参加第九届安徽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金奖。目前,筛选率达到万分之一,现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大学,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入助农赛道,为安徽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托起广袤田野上冉冉升起的“智”富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蔡丽丽 朱雪融 刘莹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